2025年3月,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正式成立,由香港工業總會、香港科技園公司等8家機構共同創辦,標誌著香港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
此舉旨在透過「政、產、學、研、投」協同合作,推動以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為基礎的高端製造業發展,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轉型邁向「智慧製造」:政策與產業雙輪驅動
香港特區政府早在2022年便提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明確以新型工業化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目標到2032年將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提升至5%。
然而,面對土地資源稀缺、工業基礎薄弱等瓶頸,香港選擇以「聚焦高端、創新引領」為突破口,而非複製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模式。
例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作為聯盟核心成員,將通過技術研發與智慧製造轉型,協助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
聯盟四大核心任務: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
新型工業化聯盟的成立,被視為香港經濟轉型的重要里程碑。其核心任務包括:
- 資源整合:聯合政府、學術界及投資界,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市場拓展等支持
- 政策創新:突破土地與資金限制,例如推動「工業上樓」模式釋放產業空間,並探索算力與數據要素作價入股等金融工具
- 內聯外通: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協助內地科技企業「走出去」,同時引進國際高端技術
- 標準化建設: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企業創新提供法律保障
挑戰與機遇並存:新賽道上的香港角色
儘管前景可期,香港仍需面對多重挑戰。例如,全球物聯網市場競爭激烈,2025年全球連接數預計超過246億個,中國市場佔比高達30%,香港需在區域協同中尋求差異化發展。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2025年生成式AI相關專利申請量已達3.8萬件,香港需加強與內地科研機構合作,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展望:從「轉口貿易」到「創新科技樞紐」
新型工業化聯盟的成立,不僅是香港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舉措,更是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選擇。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深化實施,香港可通過「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平台,與廣東省形成「研發+製造」分工協作,共同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未來,香港有望從「國際金融中心」升級為「全球創新科技樞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持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