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變碳稅!2025臺灣製造業恐遭歐盟CBAM重擊——節稅關鍵曝光

碳費變碳稅!2025臺灣製造業恐遭歐盟CBAM重擊——節稅關鍵曝光

2025年碳費正式銜接碳稅製度,企業如何因應歐盟CBAM機製?解析節稅策略與供應鏈成本衝擊。

碳定價轉型:從「費」到「稅」的關鍵一步

根據臺灣環保署2024年公告,原訂2023年上路的「碳費」度,將於2025年正式轉型為「碳稅」,並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CBAM)接軌。此舉旨在強化臺灣出口競爭力,避免企業因碳成本差異遭受歐盟課徵「碳關稅」。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2025年全球平均碳價將達每噸50美元(約新臺幣1,500元),臺灣初步規劃碳稅稅率為每噸300元,並逐年調升,2030年目標與國際接軌。

 

營所稅雙面刃:成本增加 vs. 節稅空間

碳稅度直接影響企業「營利事業所得稅」計算。根據財政部草案,碳稅可全額列為費用抵減營所稅,但須留意兩大關鍵:

  • 稅負轉嫁效應:高碳排產業(如鋼鐵、石化)若無法轉嫁成本,營所稅率恐因淨利下滑變相提高。工研院推估,2025年製造業整體稅負可能增加3%-5%
  • CBAM衍生成本:出口歐盟企業須購買「碳權」抵銷差額,此支出能否抵稅尚待財政部解釋令。若無法認列,將直接侵蝕5%-10%淨利率(以CBAM首階段涵蓋鋼鐵、水泥為例)。

 

供應鏈成本暴增:中小企業最受衝擊

碳稅疊加CBAM,將重塑臺灣供應鏈成本結構。經濟部數據顯示,2025年受影響產業總產值逾新臺幣2兆元,其中中小企業占比達65%。關鍵挑戰包括:

  • 綠色通膨:中鋼、塑等龍頭已宣佈2025年產品含碳成本增加8%-12%,下游中小廠商議價能力低,恐被迫吸收成本。
  • 查驗門檻:歐盟要求出口商提供「產品碳足跡認證」,單一品項查驗費用約新臺幣20-50萬元,對中小企業形成資金門檻。

 

企業突圍策略:三招打造碳競爭力

投資減碳技術:經濟部「產創條例」提供購置節能設備最高抵減15%營所稅,搭配國發基金「低碳轉型貸款」,利率僅1.5%

  • 綠電採購與憑證:2025年臺灣綠電交易量預估突破150億度,企業採購綠電憑證可直接降低「範疇二」碳排放,避免CBAM課稅。
  • 供應鏈碳管理:積電要求供應商2025年前揭露碳排數據,並納入採購評分,帶動上下游共同減碳。

 

結語:碳定價時代的生存法則

2025年碳稅新規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企業財務與供應鏈管理的「必修課」。從抵稅規劃、綠能佈局到供應鏈協作,唯有提前行動,才能將碳成本轉化為競爭優勢。

如有任何關於臺灣稅務的疑問,或者想瞭解更多信息,聯繫我們!SMEBro一站式開公司服務定能令你安枕無憂,全力拼搏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