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報告懶人包】框架選擇與港交所規範精要

【ESG報告懶人包】框架選擇與港交所規範精要

ESG報告已成香港企業必修課。掌握港交所核心規範與國際框架,是實踐可持續發展、創造價值的關鍵一步。

轉讓定價:跨國企業的關鍵稅務課題 Reading 【ESG報告懶人包】框架選擇與港交所規範精要 1 minute Next CTC: Essential for Cross-Border Business

香港聯合交易所早年已發表《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並將其納入主板上市規則,成為本地企業編製ESG報告的重要依據。這份基於香港實際營商環境設計的指引,不僅適用於上市公司,更為中小企業及非牟利組織提供了清晰的參考框架,對推動本地ESG發展影響深遠。

主流ESG報告框架簡介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日益重視,多種國際ESG框架應運而生,各有側重:

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

專注於揭露機構面臨的氣候風險與機遇對其商業策略及財務的影響,協助投資者評估氣候因素帶來的財務影響。

GRI(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標準):

協助企業全面披露其經濟、環境及社會影響,涵蓋與持份者的互動及公司治理。

EU Taxonomy(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

歐盟廣泛使用的分類系統,提供技術標準以識別符合環保標準的經濟活動。

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標準):

針對不同產業制定可持續性會計準則,聚焦於向投資者披露關鍵財務相關的ESG資訊。

選擇框架時需注意:

沒有絕對最佳的框架,關鍵在於是否符合企業自身資源與文化。企業首要任務是遵循營運所在地的強制性報告要求。

港交所ESG報告核心要求

港交所指引確立了四大報告原則:
  • 重要性:識別對持份者具重大影響的議題。
  • 量化:提供關鍵績效指標(KPI)及數據以評估成效。
  • 平衡:報告內容需客觀中立,反映正負面信息。
  • 一致性:採用一致的統計及報告方法,方便逐年比較。
報告披露分為兩個層次:
  • 強制披露:必須提供報告期內的相關資料。
  • 「不遵守就解釋」:若未能就特定條文匯報,須在報告中提供合理解釋。

匯報範圍涵蓋環境(A1排放物、A2資源使用、A3環境及天然資源、A4氣候變化)與社會(B1僱傭、B2健康與安全、B3發展及培訓、B4勞工準則、B5供應鏈管理、B6產品責任、B7反貪污、B8社區投資)兩大範疇。

掌握關鍵,邁向可持續發展

面對監管機構、投資者、客戶及員工等持份者日益高漲的ESG期望,企業應深入理解港交所的規範精髓,並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國際框架作為補充。精準掌握重要性原則,落實量化數據披露,是編製一份合規且具價值的ESG報告的基礎,亦是企業展現可持續承諾、贏得持份者信任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