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讓定價:跨國企業的關鍵稅務課題

轉讓定價:跨國企業的關鍵稅務課題

在全球化商業環境中,轉讓定價(Transfer Pricing 已躍升為跨國企業面臨的最核心國際稅務議題之一。

轉讓定價(Transfer Pricing指的是關聯方之間(如母子公司、分支機構或受共同控制實體)進行商品、服務或無形資產交易時所採用的定價策略。其核心精神在於:這些內部交易必須符合「常規交易原則」(Arms Length Principle),即定價應與非關聯第三方在相同條件下協商的價格相當,確保利潤分配與稅負不被扭曲。

香港轉讓定價法規發展

香港緊跟國際趨勢,於2018713日通過《稅務(修訂)(6)條例》,標誌著重大變革:

  • 將轉讓定價原則正式立法化
  • 落實「侵蝕稅基及轉移利潤」(BEPS)方案的部分措施
  • 使本地稅務條例與國際標準接軌

此舉大幅提升了合規要求,企業若未能遵循「常規交易原則」,將面臨稅務局追繳額外稅款、利息甚至罰款的財務風險。

轉讓定價文件:合規的關鍵盾牌

完備的轉讓定價文件(Transfer Pricing Documentation)是企業證明交易定價合理性的核心依據。香港雖不強制隨報稅表提交,但稅務局有權要求企業提供。文件缺失可能使企業在爭議中處於劣勢,無法有效反駁稅局的調整。文件體系包含三層:

  • 總體檔案(Master File):概述全球集團架構、業務、無形資產、融資活動及整體轉讓定價政策。
  • 分部檔案(Local File):詳細說明香港實體的具體關聯交易、功能風險分析、可比性研究及定價方法選擇。
  • 國別報告(CbCR):僅適用於全年集團總收入超68億港元的跨國企業,披露利潤、稅收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分布。

誰需要準備文件?

總體檔案與分部檔案:若香港公司所屬集團同時符合:
  • 規模門檻(三選二):全年收入 > 4億港元 或 總資產 > 3億港元 或 平均僱員 > 100人。
  • 交易門檻(四選一):有形資產轉讓 > 2.2億港元 或 財務資產交易 > 1.1億港元 或 無形資產轉讓 > 1.1億港元 或 其他交易 > 4,400萬港元。
國別報告(CbCR):集團全年總收入 > 68億港元。

國際認可的定價方法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準則,主要分為兩大類五種方法:

傳統交易法(Traditional Transaction Methods):
  • 可比較未受控價格法(CUPM):直接比較關聯交易與類似非關聯交易價格。
  • 再售價格法(RPM):比較關聯方購貨再售予第三方時,應賺取的合理毛利率。
  • 成本加價法(CPLM):供應方成本加上類似非關聯交易可獲的合理利潤率。
交易利潤法(Transactional Profit Methods):
  • 利潤分割法(PSM):依關聯各方對合併利潤的貢獻度分割利潤。
  • 交易淨利潤法(TNMM):比較關聯交易與非關聯交易可獲的淨利潤率(如營運利潤率)。

結語

轉讓定價已非單純的會計技術問題,而是企業稅務治理與全球合規的戰略重點。香港法規的完善,要求企業(尤其符合門檻者)必須建立嚴謹的轉讓定價政策、進行詳實的功能風險分析,並備妥符合國際標準的證明文件。唯有主動管理此風險,方能避免高昂的稅務爭議成本,確保集團利潤分配經得起稅務機關的檢驗,在國際舞台上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