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專項基金】成功案例:食品製造商如何突破產能瓶頸建立自主生產線

【BUD專項基金】成功案例:食品製造商如何突破產能瓶頸建立自主生產線

本案例解析其如何通過策略性資源配置,在12個月內實現產能倍增與市場滲透率提升。

在全球食品產業競爭加劇與消費者健康意識提升的背景下,一家香港食品製造企業運用BUD專項基金,成功從傳統代工模式轉型為整合生產與品牌營銷的綜合企業。

背景分析:代工依賴下的發展困境

該企業過去專注為連鎖餐飲品牌代工生產即食食品,卻面臨多重經營壓力:

  • 成本結構失衡:原料價格年增15%,但代工訂單議價空間僅3%-5%,毛利率壓縮至10%以下
  • 品質管控風險:外包廠房多次發生衛生稽核不合格問題,導致客戶訂單流失
  • 市場反應遲緩:代工模式無法直接掌握消費趨勢,新品開發週期長達8個月
  • 庫存積壓嚴重:依賴批發訂單導致淡季庫存周轉率低於行業平均30%

為突破瓶頸,企業決心申請BUD專項基金,啟動「自主生產線建設計劃」,目標在深圳設立符合國際標準的食品加工廠。

轉型關鍵:顧問團隊的三階段輔導

在SMEBro協助下,企業完成三大核心任務:

  • 供應鏈診斷與重組:分析現有代工模式的成本結構,規劃從原料採購到冷鏈物流的垂直整合方案
  • 技術合規化升級:導入HACCP食品安全管理系統,並取得ISO 22000認證
  • 系統化資金申請:將自動化設備採購、實驗室建置等項目轉化為可量化KPI,成功申請150萬港元資助

資金槓桿:戰略性投入創造倍增效應

經過9個月的努力,該品牌最終成功獲批港幣92萬元BUD專項基金資助。資金的具體用途如下:

轉型成效:從代工廠到產業鏈主導者

計劃執行後企業實現結構性轉變:

  • 生產效率突破:自動化產線將人工成本降低45%,日均產量從5,000件躍升至15,000
  • 品質認證增值:取得國際認證後,成功切入高端超市通路,產品單價提升35%
  • 渠道多元化:自有電商平台貢獻30%營收,直接客戶數量增長3
  • 風險抵禦力提升:原料自採比例提高至60%,有效緩解供應鏈波動衝擊

經驗啟示:製造業轉型三大核心策略

  • 技術與認證雙軌並進:同步提升硬體設備與管理體系,創造差異化競爭門檻
  • 數據驅動決策:透過B2B系統收集終端銷售數據,將新品開發週期縮短至3個月
  • 輕資產運營模式:運用BUD資助分階段投資,避免過度擴張造成的現金流壓力

此案例證實,BUD專項基金不僅提供關鍵資金,更引導企業建立「產銷一體化」的永續模式。該公司現正規劃第二階段申請,將擴建中央廚房並開發健康即食系列,持續深化市場影響力。

如果您也希望通過BUD基金實現企業轉型與增長,請立即聯繫我們的專業顧問團隊,讓我們為您量身定制專屬的申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