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物流成本狂飆?跨境電商自救3招

兩岸物流成本狂飆?跨境電商自救3招

運費漲個不停,利潤越來越薄?本文直接分享三大實戰策略,教你如何重新談判合約、優化包裝、善用政策,立即穩住成本。

香港創業必讀:報稅表填錯怎麼辦? Reading 兩岸物流成本狂飆?跨境電商自救3招 1 minute

近年來,全球運費波動、燃油價格上升,加上地緣政治與通關政策的變化,使得兩岸物流成本明顯上升。許多港人企業主都感受到壓力——貨運變貴了、報關時間變長了、甚至有時運力不足導致出貨延誤。

對創業者而言,物流不只是成本項目,更是企業「命脈」。尤其對在香港成立公司、同時與台灣或大陸有往來的港人企業來說,一旦物流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影響現金流、訂單履約與品牌信譽。

那麼,面對兩岸運輸成本不斷上漲的局勢,港人該怎麼應對?本篇就從制度、實例與策略層面,帶你全面解析。

 

一、物流成本為何上漲?背後其實有三個關鍵原因

1️ 油價與航運費波動
全球油價在近兩年持續上揚,導致海運、空運費率同步提高。根據香港物流業協會統計,從 2022 到 2024 年間,亞太航線平均運費漲幅達 25%

2️ 兩岸關務與檢疫時間拉長
台灣與大陸近年增加了進出口查驗程序,通關時間平均比疫情前多出 1~2 天。對以「即時發貨」為核心競爭力的電商來說,這等於被迫增加庫存與倉儲成本。

3️ 人力與包裝費用上升
香港與台灣同樣面臨人力短缺,物流業人事成本上漲、包裝材料價格亦提高。整體來看,這些看似「小成本」的項目,已在默默侵蝕企業的毛利。

 

二、案例:從代購轉型跨境品牌,成本翻倍的警訊

舉個真實案例。
阿俊是一位從香港經營台灣代購生意的創業者。疫情後他轉為正規公司,打算長期經營。然而近一年,他的主要痛點不是訂單變少,而是「每單運費漲了 30%,毛利只剩一半」。

他發現問題出在兩點:

· 沒有長期合作的報關與貨代公司,導致每批貨報價不穩。

· 仍使用個人寄送與代運方式,難以享受企業用戶折扣與稅務規劃。

最後,在顧問建議下,他於香港成立公司、於台灣設立分點,轉為「跨境品牌經營」。透過統一報關、集中出貨與台灣倉儲整合,物流成本平均下降 20%,交貨時間也縮短近兩天。

這個例子提醒我們:不做結構調整,升成本將會是長期風險;做對結構,成本反而可控。

 

三、創業者該如何降低兩岸物流風險?

 1. 改變出貨節奏與批量規劃
以往每日出貨的電商,現可考慮「集中出貨制」,一週兩至三次大批發貨,減少每次的報關固定成本。

 2. 善用「雙公司架構」避開重複成本
若港人在香港與台灣同時設立公司,可在內部建立「轉口貿易」流程,利用香港免稅進口制度,讓部分進貨以香港為集散,再由台灣公司處理銷售與報關。這樣不僅能減輕關稅負擔,還可提升資金調度靈活度。

 3. 與物流夥伴長期合作談定固定費率
找尋穩定的物流商或報關行簽訂「年度契約」,比起一次次臨時下單,能鎖定價格,減少波動。

 4. 數位化報關與貨物追蹤
導入 ERP 或雲端物流系統,整合訂單、報關與貨態追蹤,不僅省時,也能即時掌握異常,減少延誤風險。

 

四、SMEBro 的專業解方:幫你把風險變優勢

SMEBro 創業兄弟 作為專注於港人創業與跨境企業服務的顧問品牌,我們深知港人在兩岸經營的痛點:

· 成本上升卻無法即時調整價格

· 報關程序繁瑣又怕觸法

· 兩地帳務、稅務難以整合

我們能為你提供:

· 公司架構設計:協助規劃「港+台公司」的合規模式。

· 報關與物流顧問:串接專業貨代、台灣報關行與銀行匯款方案。

· 稅務節流策略:針對跨境企業設計合法節稅與營運優化方案。

讓你不再只是被動承擔物流成本,而是從制度面掌握主動權,把風險轉為競爭優勢。

 

創業不是怕風浪,而是要懂得避風

物流成本上升是大環境的現實,但聰明的創業者懂得從結構調整與制度整合中尋找「降本空間」。對港人來說,善用香港的低稅與自由貿易優勢,再結合台灣的市場與製造資源,仍然是極具潛力的組合。

創業不只是埋頭做生意,更是懂得規劃每一步。SMEBro 創業兄弟,讓你少走冤枉路,穩住成本,拓展市場。

想了解如何設計「兩岸公司架構」與物流整合方案?立即諮詢 SMEBro,讓專業顧問陪你一起節省每一分經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