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香港金融業的參與者,我們深刻體會國際政治格局的波動對市場的深遠影響。近年美國對港制裁、西方國家政策施壓等外部挑戰,不斷考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然而,在「一國兩制」框架與國家戰略支持下,香港的金融體系展現出獨特韌性,並在變局中開拓新機遇。
一、外部壓力下的現實挑戰
美國近年多次以《香港政策法》為依據,對香港實施針對性制裁,包括限制特定企業的美元結算管道、施壓跨國金融機構減少在港業務。
此類措施一度引發市場對資本自由流動的憂慮,例如2023年外資持有港股比例曾降至十年新低。
此外,英國議員被拒入境等事件,亦凸顯香港在國際關係中的敏感定位,可能影響部分外資企業的營商信心。
二、「一國兩制」的法治優勢
面對外部干預,香港特區政府始終強調依法反制,例如引用《國安法》駁斥美國報告的不實指控,並通過司法程序處理跨境法律糾紛。
對金融業而言,普通法體系與司法獨立性仍是核心競爭力。
2024年香港在全球法治指數排名中穩居亞洲前三,法院處理國際商業訴訟的效率與公正性持續獲得認可,這為跨境金融合約的執行提供穩定預期。
三、國家戰略的雙向賦能
中央政策明確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例如擴大「股票通」涵蓋範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即使面對西方壓力,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反而強化——中東與東南亞資金正加速佈局香港,2024年首季沙特主權基金在港設立辦公室,投資內地新能源項目;同期東盟企業通過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規模同比增長37%。
這反映地緣政治重構中,香港成為連結新興市場與中國內地的關鍵節點。
四、金融機構的應對策略
在變局中,我們認為企業需強化三大能力:
- 合規風險管理:建立更嚴格的制裁篩查機制,例如利用AI監控跨境交易流水;
- 市場多元化:拓展中東、東盟等「非傳統」客戶群,配合「一帶一路」基建融資需求;
- 產品創新:發展綠色金融與跨境理財通2.0,吸引內地高淨值客戶配置海外資產。
結語:危機中的轉型契機
國際關係的複雜性短期內難以緩解,但香港憑藉制度優勢與國家後盾,正從「東西交匯點」轉型為「全球南方與中國的橋樑」。
作為金融業者,我們需以更靈活的策略化壓力為動力,在維護金融安全的同時,捕捉新興市場崛起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