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大型銀行接連傳出裁員消息,繼匯豐後,恒生銀行亦有相關計劃。銀行業作為經濟的「火車頭」,其一舉一動往往預示著實體經濟的走向。這場裁員潮背後,不僅是銀行自身的營運調整,更敲響了經濟警鐘,尤其對依賴銀行融資的中小企業而言,未來貸款環境可能更趨嚴峻。
高息反噬:銀行賺錢難,壞賬風險飆升
表面上看,高息環境下銀行收取的貸款利息增加,理應獲利更豐。但現實恰恰相反!高息導致銀行資金成本大幅上升,同時息差(存貸利差)持續收窄,利潤空間受壓縮。更關鍵的是,利息高昂直接推升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的融資成本,削弱其借貸意欲,銀行客戶自然減少。
更令人憂慮的是,實體經濟疲軟,資產價格下跌,導致企業抵押品(如物業)價值縮水,甚至變成「負資產」。企業資不抵債的情況增加,直接反映在銀行壞賬率的急劇攀升上。例如,恒生銀行近期公佈的整體壞賬率已達6.12%,屬高水平。相較過去低息環境下通常控制在0.5%-2%的壞賬率,當前商業貸款業務的風險顯而易見。銀行不僅賺取的利息減少,更面臨本金難以收回的風險,業績下滑引發裁員行動,實在不難理解。
中小企融資困境雪上加霜:銀行收緊信貸成必然
壞賬高企是銀行裁員的原因之一,但對中小企而言,更直接的衝擊在於:銀行為控制風險,必然大幅收緊貸款審批標準。這意味著中小企業未來申請貸款的難度將顯著提高。
政府推出的「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特別是九成擔保)本應是企業獲取貸款的「入門方案」,但其壞賬率的變化極具指標意義:
-
計劃自2019年實施至2022年,累計壞賬率僅0.74%。
-
但到2023年,壞賬率飆升至1.76%,一年增幅超過過去三年總和。
-
更驚人的是,至2025年2月,九成擔保壞賬率更進一步飆升至3.8%!短短一年內翻倍有餘,清晰顯示銀行面對的壞賬壓力有多嚴峻。
銀行自救策略:「少做少錯」成主流,中小企恐摸門釘
面對高壞賬風險,銀行的應對策略趨向保守:
-
「少做少錯,唔做唔錯」: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減少甚至暫停高風險的貸款業務。已有銀行在裁員潮前數月,就大幅提高了商業貸款的批核門檻。
-
業務重心轉移: 銀行可能「摺埋」部分商業貸款部門,將資源轉向風險較低或利潤更穩定的業務,如存款、保險、財富管理等。原有負責貸款的客戶經理或需轉型銷售其他產品。結果是,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容易「摸門釘」。
-
優先處理現有客戶: 銀行即使未完全停止貸款業務,也傾向優先服務關係良好的現有客戶。新客戶或非活躍客戶要獲批貸款,難度倍增。
雖然香港按證保險公司(HKMC)網站列出近30間銀行符合參與八/九成擔保計劃資格,但「可以申請」絕不等於「願意批核」或「積極承做」。許多銀行基於風險考量,實質上已放緩或收緊相關貸款業務。這也是為何市場上部分專業融資顧問只精選真正積極批貸的銀行合作,因為擴大合作名單對實際幫助客戶取得融資效果有限。
2025貸款市場展望:自救是關鍵
綜合當前形勢,專家預測2025年香港中小企貸款市場將呈現以下趨勢:
-
審批門檻持續提高: 銀行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現金流、抵押品價值及行業前景的審查將更嚴格、更謹慎。
-
融資成本難降: 在高息環境及風險溢價上升的雙重因素下,即使成功獲批,貸款利率也可能居高不下。
-
替代融資需求增: 更多中小企或需尋求政府擔保計劃以外的融資渠道,或尋求專業融資顧問協助配對合適的貸款機構。
-
「自救」意識更重要: 銀行裁員是自保之舉,凸顯市場環境艱難。中小企不能坐等救援,必須主動強化自身財務體質、探索多元融資方案,並善用專業資源提升獲批機會。
結語:同舟共濟,盼轉機
銀行裁員潮與高壞賬率,是實體經濟困境的縮影。各行各業環環相扣,「你好我好」方能共度時艱。中小企融資難題在2025年恐將加劇,企業主需認清形勢,及早部署。唯有強化「自救」能力,才能在風浪中站穩腳跟,等待整體經濟格局的好轉。市場動態瞬息萬變,持續關注實用數據與專業分析,將是中小企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