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初創公司:如何借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加速成長
中小企創業

中國內地初創公司:如何借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加速成長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深圳,作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孕育了無數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一家專注於生物技術領域的初創公司通過與我們咨詢過後,有效利用政府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計畫,成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背景 這家初創公司由幾位海歸學者創立,他們擁有國際領先的疫苗研發技術。公司的目標是開發出更安全、更有效的疫苗,以應對全球性的公共衛生挑戰。然而,高科技研發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對於一家初創公司來說,資金是最大的瓶頸。 解決方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在瞭解到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政策後,該公司決定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這一認定不僅能夠為公司帶來稅收優惠,還能增加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吸引投資。   過程 申請過程中,公司準備了大量的研發材料、專利證書以及研發人員的資質證明,以證明其符合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經過嚴格的審查和評估,該公司最終成功獲得了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   成果 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後,公司享受到了以下幾項顯著的益處: 稅收優惠: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從25%降低到了15%,這使得公司能夠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 市場認可度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的標籤提高了公司在市場上的認可度和競爭力,有助於樹立品牌形象。  吸引投資:稅收優惠和政府的背書使得公司更容易吸引風險投資和合作夥伴。  政策支持: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公司還有資格申請其他政府的科技專案資助和貸款優惠。   成長與展望  借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帶來的優勢,該公司在短短幾年內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成功研發出了幾種新型疫苗,還在國內外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反響。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研發團隊也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加入。   結論 這家深圳生物技術公司的案例充分展示了政府資助計畫對於初創企業成長的重要性。通過有效利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計畫,公司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還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像這家公司一樣,在政府的支持下茁壯成長。
港風來襲!如何用「BUD電商易」一躍成為內地市場新寵?
bud電商易

港風來襲!如何用「BUD電商易」一躍成為內地市場新寵?

在香港這座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中,我們的一位做服裝品牌的客戶以其獨樹一幟的設計理念和對面料的嚴苛選擇,早已成為本地時尚界的一顆璀璨明珠。然而,對於品牌創始人李小姐而言,她的願景遠不止於此——她夢想著將自己服飾的獨特魅力帶給內地的廣大消費者。然而,內地市場的廣闊天地與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隨之而來的高昂推廣成本,使得這個夢想似乎遙不可及。   開啟電商之旅   李小姐的服飾品牌,這個在香港本土小有名氣的小型服裝品牌,雖然擁有一批忠實的本地顧客,但在內地市場卻鮮為人知。如何在內地市場快速建立品牌知名度,同時控制成本,成為了李小姐亟需解決的問題。 李小姐深知,要在內地市場站穩腳跟,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進行市場推廣,還要面對眾多已經建立起品牌的競爭對手。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突圍,同時確保投資的回報,成為了她最大的挑戰。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李小姐瞭解到了「BUD專項基金」— 電商易。這個由香港政府推出的資助計畫,旨在幫助本地企業拓展內地市場。李小姐迅速行動,立即準備提交資助申請。一旦她的申請獲得了批准,會為風尚服飾的電商之路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持。 李小姐準備獲得資助後,開始進行一系列電商轉型措施。首先,品牌建立了自己的電商平臺,提供了一個更加專業和個性化的購物體驗。同時,在多個第三方銷售平臺上開設了網店,擴大了品牌的線上銷售管道。通過精心設計的廣告投放和搜索引擎優化(SEO),迅速提升了線上可見度。此外,品牌與內地的KOL(網紅)建立了合作關係,通過他們的社交平臺進行產品推廣,會有效提升了品牌在內地市場的認知度。 「BUD專項基金」— 電商易的資助,不僅會為李小姐的服飾品牌公司解決了資金問題,更提供了一個進入內地市場的跳板。通過這一系列的電商轉型措施,風尚服飾成功地將業務拓展到了內地市場。銷售額的顯著增長,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在內地市場建立起的堅實基礎,都證明了李小姐服裝品牌電商之旅是成功的。李小姐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中小企創業

大灣區創業霸權:深圳45萬補貼,廣州200萬補助,江門創業失敗1萬安慰金

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發展,多個城市紛紛推出各類補貼措施,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提供便利。以下是深圳、廣州和江門三城市的主要政策內容,並附上相應的真實案例:     深圳市 創業者:小明   初創企業補貼 小明在深圳註冊了一家新的科技初創企業,他和他的合夥人共同申請了10人的補貼,總計獲得了1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支持。 場租補貼 小明和他的團隊在深圳的孵化基地租用了辦公室,享受了每月1200元的租金補貼,在創業初期節省了大量成本。 社保補貼 小明的新創企業成功運營後,根據當年度的社保繳納標準,獲得了部分社保費用的補貼支持,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創業帶動就業補貼 企業在招聘了4名新員工後,獲得了每人3000元的補貼,有效促進了就業增長和企業發展。     廣州市 創業者:李小姐   港澳青年創新創業補助 李小姐在廣州開發區成立了一家新的設計公司,通過政策支持獲得了首次創業補助金,成功開展了業務。 創新激勵 李小姐團隊的創新項目在廣州的競賽中獲獎,獲得了3萬元的一次性資助,用於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  金融支持 李小姐另一家新的科技企業通過商業貸款獲得了利息補貼,大大減少了資金成本,有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     江門市 創業者:劉先生   創業失敗補償 香港的劉先生在江門市創辦了一家新的製造企業,雖然後來因市場變化而失敗,但通過政策支持獲得了相應的創業失敗補貼。 港澳項目入孵租金補貼 重新骨氣勇氣創業的港澳青年劉先生,他的項目在江門的創業孵化基地入駐,享受了全額租金補貼,有效減少了企業運營的固定成本。  創新創業大賽配套獎勵 後來劉先生在某項目在國家級大賽中獲獎,通過江門市的配套獎勵政策,獲得了額外的獎金支持,用於擴展生產規模和技術改進。   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城市對港澳青年和創業者的支持力度及其實際應用,為大灣區的創業環境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潛力。
北上創業新選擇:廣州為香港創業者提供的資助補貼全攻略
中國公司

北上創業新選擇:廣州為香港創業者提供的資助補貼全攻略

一、港澳居民創業補貼政策:1、公司落戶補貼:是一次性補貼。按公司開業首年或遷入公司一年內累計實繳出資額的10%進行補貼,補貼資金最高不超過30萬元。(意思就是註冊資本最高實繳300萬,可以拿到30萬補貼)2、公司場地租金補貼:是每年一次,最長不超過3年。按每月每平方米最高不超過8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補貼資金每年最高不超過30萬元,從各級財政獲得的場地租金補貼不得高於每年實際發生的租金總額。(這樣租個80元/方以下的場地,相當於免費使用)3、創業成長補貼:是一次性補貼。按照上一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的10%給予一次性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獎勵。(意思就是上一年度的營業收入達到1000萬,就可以拿到100萬補貼)4、貸款貼息補貼:是每年一次,最長不超過3年。按照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計算利息的50%給予補貼,補貼資金累計最高不超過30萬元,補貼金額不超過實際發生的貸款利息總額。5、政府資助配套獎勵:是一次性補貼。按照資助資金給予1:1配套獎勵,配套獎勵資金最高不超過100萬元。(意思就是在香港申請過專案補貼的,可以帶專案來南沙創辦公司,拿1:1的補貼獎勵,比如香港的TVP專案等)二、港澳居民股東補貼政策:1、住宿補貼:是每年一次,最長不超過3年。每人每月1000元。(需要在南沙租房或購房)2、生活補貼:是每年一次,最長不超過3年。每人每月1500元。(公司股東或者就業可享受)3、醫療保險補貼:是每年一次,最長不超過3年。基本醫療保險補貼按照個人繳納部分進行補貼。每年補貼金額最高不超過5000元,且不超過實際發生的費用總額。三、港澳居民公司補貼政策:1、招聘錄用獎勵:是一次性獎勵。招聘錄用港澳青年的南沙區人單位。對錄用2名港澳青年的用人單位給予3萬元獎勵,每增加1名港澳青年額外再給予1萬元/人,累計最高不超過20萬元,針對同一港澳青年,申報單位僅可申請一次,其他申報單位不可重複申請。   如有其他更具體的問題,歡迎透過 WhatsApp (+852 6705 9572)聯繫我們的客戶經理,我們隨時樂意為您提供幫助。
香港人北上開餐飲如何把握大灣區機會?
內地餐飲

香港人北上開餐飲如何把握大灣區機會?

善用香港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餐飲的文化,能與大灣區飲食文化結合和交流,便能擦出很多火花。 如何落地大灣區? 年輕人如何在大灣區發展,實際上於大灣區可以做什麼?大灣區9+2城市,人口超過八千六百萬,地區生產總值接近二萬億美元,最簡單的一個概念,就是同一件產品同一個訊息,說一次就可以有多了十倍人聽到,簡單而言,就是機遇變多了。 如何落地大灣區,首先要自己先深入大灣區了解,各處鄉村各處例,每一個城市都有各自的氣候、文化,甚至需要與當地官商打交道,才能知道自己所做的產業或是飲食業,如中餐適合在哪裏開業,西餐又應在哪裏,日本菜又在哪裏等。 利用香港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好,餐飲的文化也好,與大灣區飲食文化結合和交流,便能擦出很多火花。 餐飲事業前景如何? 如果想到大灣區發展,應該如何去做? 如果想開一間咖啡店或茶餐廳,又應該怎麼辦?首先要選對市場,其實大灣區每個城方都有他的發展潛力,要看自己的心態,是只打算開一間半間,還是已經有發展藍圖,打算連鎖式地開。如果落腳點在人口比較多的城市,這樣發展下去,在同一個城市裏開很多間,相信一個香港人會比較容易管理。 但有些城市相對人口較少,開店數量亦不能太多,又或者當地人接受冰室、茶餐廳的程度未必太高,想膨脹的時候未必能在同一個城市發生,在管理上或是城市吸收的經驗都比較難。 如果只有一間咖啡店或者茶餐廳的年輕人,在香港都有很多,他們真的無法想像這個發展藍圖,只有單一餐廳的年輕人未必懂得如何去做,有什麼資訊或支援可以提供給他們呢?黃家和認為,首先視乎他們個人的意願,是否願意進入大灣區,不要害怕大灣區這個市場太大,香港太小,覺得自己很卑微。 大灣區市場有7000萬人口,每去一個城市都會有一個機遇,例如廣州,甚至再北上如上海,這些城市人口、經濟、文化各方面都非常發達,問題是競爭亦很大,成本亦很高,面對這些問題,究竟自己有沒有資源發展這個市場? 有很多例子都是年輕人單獨去大灣區開一間小咖啡店,有些做得不錯的,由一間變三間,其實不需要在內地認識很多人脈或資源,現在不是說研究飛機大炮,其實這些都是很基本的日常所需,一間咖啡店或是飲食業,亦不是要發展一百幾十間的藍圖,說的只是一間半間,難的是心態。 希望香港青年人保持開放心態,不要將個人發展局限在香港,應好好把握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持續提升個人競爭力。青年人可以視內地工作為個人職涯的發展階梯,無論將來是否選擇回到香港或到海外發展,相關的工作經驗亦有助於提升自身的職業流動性及豐富職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