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變便宜了,會帶來什麼改變?
ai

AI變便宜了,會帶來什麼改變?

中國AI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祭出殺手級模型R1,用不到600萬美元(約4670萬港幣)就訓練出厲害的AI模型。實現與OpenAI等巨頭相媲美的性能,不僅挑戰美國在AI領域的主導地位,也標誌著全球AI競爭格局進入動態重構時刻。
AI來了!可以搞定工作還不怕失業?
ai

AI來了!可以搞定工作還不怕失業?

近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職場的面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25年發佈的《就業未來報告》,到2030年,AI技術將促使86%的企業轉型,創造1,100萬個新職位,同時也將取代900萬個工作。這一變化不僅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帶來了諸多挑戰。 AI是否會取代人類? 儘管AI技術在許多領域展現出強大的能力,但目前來看,AI完全取代人類的可能性仍然較低。AI在處理大規模數據、快速分析和執行重複性任務方面表現出色,但人類的創造力、情感理解和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是AI難以替代的。例如,AI可以高效地完成數據分析和文檔處理,但在需要高度創造力和情感互動的領域,如藝術創作、心理諮詢和複雜決策中,人類仍然佔據主導地位。 如何利用AI更好地工作? 1. 提升工作效率:AI工具可以幫助自動化處理繁瑣的日常任務,如數據分析、文檔編輯和資訊整理,從而讓員工能夠專注於更具創造性和戰略性的任務。例如,使用AI驅動的分析工具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複雜的數據分析,生成高質量的報告。  2. 技能升級與轉型:企業和個人都需要積極適應AI時代的變化。75%的企業計畫對現有員工進行AI技能培訓,70%的企業將優先招募具備AI經驗的人才。這意味著個人需要持續學習,掌握AI相關的技能,如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  3. 人機協作:AI的最佳應用場景是與人類協作,而不是完全取代人類。通過人機協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例如,AI可以輔助醫生進行更精確的診斷,幫助教師進行個性化教學,支持設計師的創意生成。  4. 職業轉型與新機遇:AI技術的發展將創造許多新的職業角色,如數據科學家、AI倫理專家、數據隱私顧問等。同時,一些傳統崗位可能會逐漸消失,但新的職業路徑和跨界發展將成為趨勢。   個人與企業的應對策略 l 個人:持續學習和技能提升是關鍵。個人應關注AI技術的最新發展,通過線上課程、研討會等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AI應用能力。同時,保持開放心態,勇於嘗試新的技術和工具,以適應快速變化的職場環境。 l 企業:企業需要制定清晰的戰略規劃,投資技術基礎設施,建立內部技術團隊,並推動跨職能團隊的協作。同時,企業應關注員工的培訓和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幫助員工適應AI時代的變化。   結論 AI技術的發展為職場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AI不會完全取代人類,但會改變工作的性質和方式。通過合理利用AI技術,個人和企業可以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創造新的職業機會。在AI時代,持續學習、技能升級和人機協作將成為職場成功的關鍵。
AI Adoption in Finance: Exceptional ROI and Future Growth
AI

AI Adoption in Finance: Exceptional ROI and Future Growth

A new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remarkabl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 finance functions, showcasing significant returns on investment (ROI) and a variety of benefits like improved data quality, faster insights, reduced costs, and enhance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香港新工作模式|虛擬與混合辦公室 平衡生活
ai

香港新工作模式|虛擬與混合辦公室 平衡生活

視像會議是混合工作常見場景,但其間需要長時間、近距離面對鏡頭,容易令人感到緊張焦慮,出現「Zoom疲勞」的情況。為改善混合工作的體驗,有港企利用3D空間平台製作虛擬辦公室,讓員工利用「數碼分身」(Avatar)進行日常工作,甚至舉辦培訓活動。   在疫情期間,很多港企利用Zoom軟件在家中進行視像會議。但不久後就發現,使用Zoom時需要集中注視熒幕一處,長時間進行的話,會感到相當疲累,變相降低了工作效率。   AI自動化方案 紓職業怠倦留人才 於是有公司探索Zoom以外的替代方案,並找到一款名為Spot的3D虛擬空間平台。他們透過該平台設計自家的虛擬辦公室,當中的虛擬設施包括不同類型的會議室、開放式共用空間和茶水間等,讓員工、客戶和學員通過「數碼分身」使用。   即使疫情逐漸消退,防疫限制措施亦早已解除,但仍會繼續混合工作模式。現時約有6成的日常營運流程,例如開會、討論教材內容、簡報等,都能通過虛擬辦公室完成。此外,每星期約有一至兩次會回到實體辦公室,處理交收物資、面對面交流聯誼等在虛擬空間無法完成的事。   未來辦公模式   實體虛擬空間結合   有使用過該平台的公司認為混合工作模式是大勢所趨,把實體和虛擬空間結合,將是未來的辦公模式。但不要因為科技的渠道,而冷卻了人際關係,而是應該通過科技維持人際互動之間的溫度,所以不定期回到實體辦公室與同事或客戶見面,也是有一定的需要。   虛擬空間能為時間安排帶來更多靈活性,例如該公司所舉辦的培訓課程,有一半數量已在虛擬空間上進行,這讓學員更方便安排日程,也毋須指定他們到某一地方上堂,節省更多時間和車費。   建共融職場   站在公司的角度,由於香港的辦公室和場地租金都頗昂貴,因此在虛擬空間上舉辦活動,也能減省不少營運成本;同時,虛擬空間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讓更多不同地區的人來參與培訓,這對開拓更廣泛市場都有積極作用。   調整心態規劃流程   員工要自律   對於虛擬辦公室的普及程度,相比起歐美地區,這在香港的認受性明顯較低。環境因素可能是主要原因,例如美國人從家中到辦公室上班,車程距離普遍都較遠,這時使用虛擬辦公室的意義會較大;而香港地方細、交通配套也方便,這不易令僱主找到誘因嘗試使用。   要有效採用虛擬辦公室和混合工作模式,僱主和員工都需要調節心態和想法。例如當辦公模式搬至網上進行時,意味同事之間未必會經常見面,這時就要調整工作分配安排,規劃好哪些流程能夠獨自完成、哪些必須見面處理等。至於員工方面,自律也相當重要,且要懂得主動安排及完成該負責的工作。   改善IT員工福祉 企業注重遙距工作   作為僱員能夠長期安排混合工作,在虛擬辦公室完成大部分事務,也是一種員工福利。因為在該模式下,毋須每天在通勤上浪費時間;也將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投放在家庭成員身上,真正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